欢迎您访问广西灵山县文化馆官网!

非遗中心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非遗中心 > 自治区级

灵山傩面具

来源:时间:2019-05-11访问量:

灵山傩面具俗称“鬼面壳”,又称岭头舞面相,是灵山跳岭头表演中用于塑造各种角色的主要标志和重要道具。灵山傩面具使用不仅局限于跳岭头表演,还用于传统结婚仪式的“跳南堂”及白事、祭祀等仪式。在三隆镇蚌降村发现一套年代久远且有缺损的傩面具,据民间艺人说,面具从上几代传下来已有200多年。面具刻工精妙细致,形象丰满,雍容富态,庄严肃穆。灵山傩面具都有特定的喻意和故事,如北帝、千岁、三师、四帅、五雷等都有民间传说。目前,灵山县制作傩面具的民间艺人主要在佛子镇。

灵山傩面具选用的木料是樟木,樟木具有不易变形,耐虫蛀的特点,适合雕刻面具。雕刻傩面具使用的工具有各种规格的平面凿、圆口凿和弧形凿,雕刻时必须力度得当,才能不损坏木料并且雕刻出好的面具。

民间艺人把木材风干后锯成宽20cm、长30cm、厚15cm的上弧下平的木段,描好线条定好五官位置,先劈毛坯,镂空背部,边镂边粗刻面孔,兼顾前后。刻好了基本型,根据具体形象的特点,进一步精刻面部。刻好后再反过来继续镂薄后面,适于面戴为宜。眼睛的地方镂挖穿眼的两边眼角,保留眼珠,并用手钻钻穿鼻孔。因为灵山跳岭头表演时多是戴“全相,即面具完全覆盖脸部,这样便于眼左右观察,表演自如。然后,民间艺人用砂纸,慢慢打磨面具表面使其光滑。面具雕刻完成后,初盖底漆,基本色是红、黑、白、黄,手工艺人可以把这几种颜色配出多种色彩。没有油漆之前,民间艺人都是用山上矿石来调出色彩。自然风干后上彩,描眉目,上金饰,漆干透后再涂一次盖面漆,风干后,面具就完成了。岭头队艺人购置面具,必须择吉日,带上生鸡、猪肉、面条、香烛到雕刻师父家,进行仪式后才可以请回去。

灵山傩面具的制作,由于民间艺人对不同的人物崇拜理解和塑造不同,造形各异,所以风格多样。面具“重形象而不重头饰”。帽、头盔不同别处那样精雕细刻、讲究,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神貌的刻画上,与真人像拉开距离,但要比戏装显得更典型而夸张,有一定的模式,但又不拘泥于模式,既忠于原神韵情调,又能融入哲学的理念。

在岭头节的带动下,跳岭头习俗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。但与跳岭头表演相比,面具、服装、道具等手工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。特别是面具的制作,艺术要求更高。灵山县内制作面具的艺人现存不多,而且年岁已高。由于面具制作艺术水平要求较高,年轻一代接上班的极少,傩面具制作濒临消失的危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