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山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,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四季温和,降水和日照资源丰富,水稻一直是灵山的主要粮食作物。在长期的稻作史中,广西灵山形成了自己的糯米文化。由于(古时)糯米数量较少,显得特为珍贵,只能用于节庆时,所以一直以来糯米是过年、祭祖以及重大仪式上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食品原料。灵山大粽古时称为“枕头粽”,粽叶很有特色,灵山人民一般用“冬叶”来包粽子。冬叶原只产于我国南部的广东、广西等地的密林深处,后经栽种培育,冬叶在广西灵山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。冬叶的柔韧性极好,经过热开水烫过后,可以任意折叠不断不裂,很适合用来包裹体积庞大的灵山大粽。包粽子时,将冬叶左右依次叠放,一张压着一张,冬叶铺好后,先放一碗糯米,用手掌摊平,铺上一层去皮淘洗干净的绿豆,用食指从中匀出一条浅沟,放上腌制好的猪蹄、猪肉,再铺上一层绿豆,再放上两碗糯米,包成两头扁平、中间隆起的长方梯形的形状,再用棉线捆好,一个枕头粽就包好了。包好的粽子当天要用大锅煮,首先要把粽子垒叠在大锅中,这个过程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。因为在灵山有一种说法:一个人放粽子,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神灵一心一意的虔诚态度,这样熬出来的粽子才能熟透,否则粽子会半生不熟。叠好了粽子,还要从锅的边沿放水进去,水以刚没过粽子为宜。熬粽子时,要注意火候,开始时用猛火煮至水沸腾,然后用慢火,保持锅内的水滚开为好。在熬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,防止水烧干后粽子被烧焦。煮10-12个小时,大粽方能煮熟。
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只在端午包粽子的习俗,灵山人民更注重的是过年包粽子,称之为“年粽”,在当地有“无粽不成年”的说法。灵山人一般会选择在农历腊月24这天开始包年粽。包粽子主要是妇女们的工作,尤其是中老年妇女。在灵山,粽子是展现妇女心灵手巧的一个重要象征。灵山人十分注重粽子的外观,讲究粽子的漂亮,那些形状饱满结实、棱角平整的粽子被认为是最好看的。包粽子时,全家妇女聚在一起,谈天说地,使得整个包粽子的过程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。
灵山大粽除了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,还广泛用于建房、结婚、小孩满月、祭祖,白事的丧礼、除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