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广西灵山县文化馆官网!

非遗中心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非遗中心 > 市级

邓阳粗陶

来源:时间:2019-04-13访问量:

在广西灵山县伯劳镇,有这么一个小村子,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陶瓷,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“邓阳沙煲好有形,单边卷耳对把柄。薄似竹壳声如馨,可煎、可炒能焖蒸。三把柴草三滚粥,饭熟缩火听一听。慢火炖汤香过屋,豆儿会跳功夫成”这就是邓阳村。

邓阳陶瓷拥有着深远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清代康熙中期,这又跟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节庆文化现象“灵山跳岭头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“灵山跳岭头”的第五代祖师爷“九谏公”何兴瓒,是邓阳何氏的第五代祖先,他还是个制陶高手。“跳岭头”必不可少打击乐器之一叫象鼓,葫芦形状的陶制鼓桶,“两头大大中间细,中间细小黄峰腰”,制坯和焙烧的工艺要求都很高。邓阳的老人回忆,他们的祖父辈还见过“九谏公”遗留下来的一只扭嘴象鼓,据说响声能传出六七十里地外。“九谏公”去世前,把“跳岭头”的衣钵传给武利安金村的二徒弟何洞渊,而制陶的技艺则传给两个儿子何君笼、何君念,何氏兄弟转向生产沙煲等日常生活用品,并将陶艺发扬光大,乡亲邻里随之纷纷加入制陶行列。

邓阳粗陶的制作分三道工序,制作工艺看似简单,却也很讲究经验和技术。第一道工序做陶坨。白、黑、黄三种坭土晒干碾碎,按一定比例投放池中泡浸,饱和成浆后,用脚踩成熟坭,再针对制作各种陶器的用途,掺进适量沙子踩拌均匀,成为坚、韧、松、粘适度的陶坨,堆放备用。

第二道工序制陶坯。拉扯出各种圆形壶、瓶、碗、碟日用品规整圆范,厚薄均匀,大小高矮一致,是一种观赏性、新奇性、科学性于一体的手工技术活。

第三道工序焙烧。焙烧陶器的窑有沙煲窑、缸瓦窑两种。依山坡地势建造,前低后高,地面只露出弧拱形的窑脊和后面高大的方斗形烟囱,窑脊两边设置“品”字对应的“窑眼”;主体结构在地下。烧制一窑陶器的时间,沙煲类要10-12个小时,缸瓦类则需一整天。焙烧最重要的是火候,火候控制好,烧制成品率高,以前没有仪器仪表,全凭经验和视觉,名为“看火”。即当窑内温度达到一定火候时,则停止投柴,将一根小柴火棍投入窑膛,立即燃烧,亮光映在炙热的产品上显示出亮度。如果发亮则釉面熔解附在了产品上,加之色泽泛白,则温度到位。这一法则,流传千百年,形成了一种绝技

邓阳村拥有16个自然村和一个开发新区,990户村民,男女老少3142口,却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年从事陶业生产和销售,27座窑,年产值500多万元,占村民总收入的六成,是远近闻名的陶艺之乡。

    邓阳陶器属于沙陶一类。以轻巧耐用,用途广泛著称。传统的制陶技艺完全是言传身教,凭经验操作的。现经技术革新,工艺改进,机械化程序越来越高。传统工艺与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,增添科技含量,便邓阳陶器实用性和观赏性大大提高。目前邓阳陶器大约有10多个品种,远销东南亚等国。